接连不断的贸易争端和欧美纺织品市场的走势告诉我们,我们再也无法依据自己的生产实力来预测未来。当中国的纺织品制造商们为配额制的取消欢欣鼓舞,准备按自己的预期大干一场时,等待他们的是并不乐观的市场前景和一连串的阻击。现在看来,即便是最保守的预测也过于乐观。
最近,美国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美国纺织品进口分析报告。从报告提供的数据看,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的形势十分严峻。除了受贸易保护主义的阻挡,市场份额的变化似乎也给中国纺织品进一步扩大出口形成阻力。
今年头7个月,美国进口纺织品的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约为9%,稍高于前两年的年均增长水平。单就服装来看,今年1至7月,进口服装占全美市场服装消费总量的25.6%,与去年和前年大体持平。其主要原因是服装消费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期。欧盟的情况也大体相同,从2001年以来,欧盟每年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额几乎没有增加,一直稳定在每年700亿欧元左右。
总体看来,中国纺织品今年以来对美出口有一定增幅,2003年中国纺织品占美国纺织品市场份额的24.8 %,而今年截止到7月底比去年增加了大约8个百分点,达到了32.6%。这就是说,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大体上占到了美国纺织品市场的1/3。
从数据上看,中国份额增加和其他国家的份额和出口额减少有一定关系。比如某邻国,从2003年占美国市场的5%,减少到了今年的3.8%(1-7月)。而紧随中国之后、位居美纺织品第二大来源国的墨西哥也从前年的9.3%减少到了7.9%。欧盟市场的变化也一样。据《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纺织品(在欧盟市场上)一直在逐渐挤占其他国家和地区效率较低、价格偏高的供应商的份额"。
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美纺织品的出口也有较大增幅。比如,今年前7个月,印度和孟加拉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平均增幅达到了20%。由于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者期待价格下落,未来几年价格提升的空间不大。
这些数据首先告诉我们,美欧纺织品市场的增长趋于稳定,即便是中国纺织品在质量和价格方面有优势,未来总量的大幅增长也有相当大的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