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背景
中国缝制机械工业已有近80年的历史,经过建国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品种丰富、门类齐全,既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又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生产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目前,该行业内有规模的整机企业350余家,零部件企业超过800家,经销商近2万家,从业人员25万余人。2004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共完成工业生产总值约280亿元,年产缝制机械约1401万台,占世界总产量70%,其中:家用机约765万台,工业机约630万台,绣花机5.8万台;年产各类缝纫机零部件达84亿元。
2004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14.7亿美元,出口缝纫机整机1172万台,其中:出口家用机944万台,出口工业机226万台,出口绣花机1.73万台;整机出口金额7.1亿美元,零部件出口金额1.06亿美元,出口产品覆盖161个国家和地区。
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对行业内90家主要缝制机械整机生产企业的统计,2005年上半年生产缝制机械408万台,同比增长7.7%,其中:家用缝纫机134万台,同比下降5.7%;工业用缝纫机255万台,同比增长11.4%,服装机械19万台,同比增长77.4%。
2005年上半年90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3.3亿元,同比增长19.2%;完成工业增加值18.8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4.4亿元,同比增长14.4%;实现利润4.9亿元,同比增长20.7%。2005年上半年,全行业累计出口5.06亿美元,同比增长37.5%;累计进口3.09亿美元,同比下降9.6%。
在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品种日益丰富、配套体系逐步完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家用机品种不断丰富,质量已达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工业机能够生产800多个品种,经常生产的达600多种,绝大部分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可靠,高速平缝机、包缝机等常规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行业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机电一体化、系列化程度显著提高。由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CISMA)规模盛大,已直逼行业世界第一专业大展。在此情况下记者采访了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会理事长田民裕,和他就行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专家简介
田民裕 现任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会理事长
毕业于北京轻工业学院机械系,德国西柏林工业大学公派访问学者,曾任国营第一钟表机械厂干部、北京轻工业学院教师、轻工业部技术装备司干部、副处长、处长、轻工业部教育司司长助理、中国轻工总会科技发展部副主任、国家轻工业局企业事业改革司副司长。2000年12月经国家轻工业局党组推荐,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六届理事会选举,当选为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2002年9月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党组推荐,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六届五次理事扩大会议暨七届一次理事会议选举,任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
行业协会是组织和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记者:2004年12月10日,民政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表彰大会,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喜获“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荣誉称号。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表彰做出了突出成绩的先进民间组织,而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是轻工系统40多个行业协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协会。在我国体制改革转型期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是怎样开展工作的?
田民裕:中国缝制机械协会自1984年成立至今已有21个年头。21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我国缝制机械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对外交往日益扩大,行业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如今,全行业已逐步形成了产销衔接、整零配合、产学研协同科技攻关、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
伴随着行业的发展,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的职能也逐步转变和完善。去年底,我会荣获“全国先进民间组织”称号,这是国家对我会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全行业的荣誉。21年来,协会始终坚持集行业之力、办行业之事、为行业服务,促行业发展的宗旨,不失时机地健全和完善行业管理职能,着力培育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专业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创造和维护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使协会起到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得到行业内广大企业的认同和支持,成为组织和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认为,正是我们积极探索了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的办会思路,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办会方向,才使我会各项工作逐步开展和得以完善。例如,我们近年来,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结合行业实际,确立每年的行业工作重点,推动企业发展。
2001年,协会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工作重心,组织全行业企业到民营企业参观学习,并增补飞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继宝为协会副理事长,民营经济的内在活力和蓬勃发展使行业规模和发展速度有了明显提升;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协会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迎接市场国际化挑战”作为全年的工作重点,鼓励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行业外向型发展格局初步显现;2003年是全行业“科技创新工作推动年”,协会动员全行业企业都能切实地把企业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在更高层次上、更新领域中、更宽范围内大力开展技术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企业开始把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来,行业整体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质的飞跃;2004年是行业的“质量促进年”,协会把加强质量管理,努力提高全行业产品质量作为工作的主题,动员企业都能切实地把质量工作摆到突出的位置,实施“造精品,创名牌”、“以提高产品质量争市场”的发展战略,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以更高的要求、更有力的措施,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创行业质量工作新的局面。
2005年是国家“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缝制机械行业继往开来、深入开展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大发展的一年,协会把这一年定为行业总结过去、谋划未来的“规划发展年”,旨在制定并实施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以期对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乃至早日实现由大变强战略发展目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协会已计划在2006年,把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全年工作的主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高新技术改造行业的步伐,全面推动行业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正是有连贯而统一的行业发展战略规划,近几年来行业才得以加速发展。
缝制机械工业的辉煌与发展
记者:众所周知,缝纫机曾经是中国上世纪几代人心中深层的记忆,它曾经和手表、自行车构成了家庭最重要的三大件。同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它也已经被大多数家庭所淘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缝制机械产业是经历过巨大的阵痛的。那么中国缝制机械协会面对当时的形势,是怎样带领中国缝制机械企业走出低谷,再创辉煌的?
田民裕:150多年前,缝纫机的诞生赋予了服装制造业生命的活力。在世界缝制机械工业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缝制机械工业也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缝制机械工业在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家用缝纫机生产、技术、销售和管理体系,缝纫机曾经和手表、自行车构成了家庭最重要的三大件。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广大百姓开始从自制服装转向购买服装,推动了我国服装工业蓬勃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国内传统家用缝纫机市场的萎缩。1984年成立的中国缝纫机协会(2001年更名为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及时指导行业,开展了全面的结构调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通过大规模引进、消化吸收方式,迅速完成了从家用缝纫机向工业缝纫机的产品结构调整;完成了从中速到高速缝纫机的升级;完成了从内销型向内、外销混合型的市场转移。
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工业缝纫机整机企业为龙头、零件专业化协作网络与之配套的工业缝纫机制造体系。由于这次调整,使我国缝制机械工业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能以较低的价格、相对稳定的质量的工业缝纫机产品满足国内市场急剧增长需求的同时获得了一部分国际市场份额,并为90年代迎接世界缝制机械产业区域性转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缝制机械产业的转移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行业改革不断深入,行业经济快速发展。根据行业特征,协会坚持“支持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行业的方针,促进了行业内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民营企业的缝纫机产量占行业总产量的比重已上升至63%。民营经济的内在活力和蓬勃发展加快了行业发展的步伐。如今,民营经济已成为行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生力军。
本世纪初,在我国作为世界缝制机械制造第一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的情况下,协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实施“由大变强”发展战略上来,其主要任务是“练好内功,夯实基础”。近年来,协会通过“企业管理年”、“科技创新推动年”、“质量促进年”、“规划发展年”等主题年活动,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和质量促进。经过几年的扎实工作,全行业科技进步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产品市场占有率与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2004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共完成工业生产总值约280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3倍;全年生产缝制机械约1400.8万台,比2000年增长了59.2%;全行业出口创汇8.17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85.%。全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时期。
实施正确的战略是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